全国智能工程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年工作计划

作者: 时间:2024-02-19 点击数:

建设任务

推进措施

预期目标

一、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共同体要建立领导小组(理事会或董事会),商定建设方案,明确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召开成立大会,审议通过共同体章程。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等,明晰责权分配,保障各方权益。要配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1.健全共同体组织机构。由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山东理工大学、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共同牵头,成立智能工程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会,牵头单位担任理事长,相关高校、企业等担任副理事长,办公室设在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和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2.完善共同体运行机制。理事会定期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统筹研究解决有关建设发展的重大事项。办公室负责拟定共同体章程、制度规范以及共同体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安排调度工作落实。共同体成员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研究落实产教融合相关任务;共同体成员院校建立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协调校内相关资源支持校企合作项目落实。建立共同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汇集资源要素,促进交流互动。定期发布产业结构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指导相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作。

3.制定专门机构工作机制成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和资源开发等专门机构,引导建立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技术攻关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区域产教匹配共融生态。调配相关资源,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支持骨干院校举办智能工程装备产业学院,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1.建立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案、

共同体章程、制度规范以及共同体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

完善共同体运行机制。 建立共同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汇集资源要素,促进交流互动。

3.成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和资源开发等专门机构,形成专门机构工作机制,支持共同体内骨干院校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二、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共同体每年要组织工作专班,通过政策研究、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并于每年第一季度期间完成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行业人才供需清单、技术供需清单的编制与发布,指导相关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作,促进产教供需高效对接。

成立产教融合工作专班,通过政策研究、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等方面的调研。




修订完善完成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行业人才供需清单、技术供需清单。


三、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共同体要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置于首要位置,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共同体内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共建共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体内企业招工要向共同体内学校倾斜,加大实习和就业岗位供给。共同体内学校要开放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支持共同体内高水平高等学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共同体内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一线优秀职工,攻读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学历层次。

1. 提升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人才的关键能力。建设全国技术能手、企业专家、教学名师等组成的共同体师资库,拓宽行业企业专家入校“从教渠道”和学校教师“入企实践”渠道,探索建立共同体内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制度;

2.建立与学历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培训体系。依据企业员工知识更新、技术提升、综合素质提高需要,改革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成人在职学习规律,灵活组织教学、保证培养质量,促进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统筹共同体内培训资源和要求,系统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员工、学校教师提供层级完整的一站式培训解决方案。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培训证书要求相衔接,制定共同体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在共同体内实现学习成果互认。

3.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推动山东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普通高校联合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及共同体成员企业招收符合本科、硕士研究生报名条件的员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培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1.共建共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2.开放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600人次以上;

3.共同体内普通高校录取共同体内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一线在职员工就读本科或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10人以上

4.共同体内企业接受共同体内学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以及培养人才在本行业内就业人数120以上

四、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体要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校企联合打造科研攻关团队,深入生产一线,瞄准产业需求,调研征集企业实际面临的生产性和技术性难题,校企系统解决问题。支持职业学校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中发挥“中试车间”的作用。共同体建设单位要加大经费投入,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等,产出一批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提升服务水平。

1.联合研制面向中高本学生、区域企业员工的机加工实训设备、模具加工设备、自动化产线设备等教学装备;

2.校企协同组建智能工程装备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探索建立技术协同创新的机制,校企协同推动工匠学院、劳模(名师)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支持共同体内企业、科研院所与院校,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协同攻关,同时将最新的技术性、生产性攻关成果改进教学内容,将技术、生产攻关成果,转化为教材、融入课程课堂,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企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流程再造、工艺改进、成果转移,为区域企业智能工程装备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开展职业能力培训。


1.联合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共同研制面向中高本学生、区域企业员工的机加工实训设备、模具加工设备、自动化产线设备等教学装备

2.校企协同组建智能工程装备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服务企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流程再造、工艺改进、成果转移,探索建立技术协同创新的机制

五、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共同体要组建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对标产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结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技术攻关实际,将产业应用的工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跟踪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研制优质教学装备并推广应用。

1.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模拟场+企业培训中心生产还原场+企业生产一线真实场”高端实训基地,构建智能工程装备行业“一体三位”实习实训场景,融入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要求共同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共同体内优质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

2.精准对接人才成才路径,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生产性实践环节,将学术学科应用型、职业技能培养等课程有机整合,结合行业企业四新要求,校企协同开发一批企业岗位培训手册和新型活页式教材;

3.立足企业岗位需求,以企业一线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融入企业岗位任职标准,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实训项目、优质数字化资源等,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一批在线精品课程;

4.运用VR等信息技术,共同开发建设智能工程装备类虚拟仿真资源

1.构建构建智能工程装备行业“一体三位”实习实训场景共同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资源

2.校企协同开发一批企业岗位培训手册和新型活页式教材;

3.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实训项目、优质数字化资源等,建成一批在线精品课程;

4.运用VR等信息技术,共同开发建设智能工程装备类虚拟仿真资源

六、强化支持保障力度。共同体各建设单位要制定支持共同体建设的专项政策,保障和促进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内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把共同体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共同体内学校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共同体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1.制定《智能工程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

2.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成立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指导建设过程,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成立项目监控小组,对项目建设做到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和考核,保证项目资金完全用于项目建设。

4.牵头学校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资金筹措、建设实施、运行使用等实行全过程负责。

5.经费保障,共同体设置专项经费,2024年计划投入经费500万元,按照共同体章程集中统一管理,保证经费专款专用。

1.完成《智能工程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制定。

2.成立项目监控小组,对项目建设做到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和考核,保证项目资金完全用于项目建设。